血色黄安1951:一位国军中将的生死叩问
枪响前。
风卷着沙粒砸在脸上。
59岁的石毓灵望着黄安城外苍黄的土坡,绑绳深陷皮肉。
他反复嗫嚅:“我没打内战……劝过起义……”
子弹贯穿胸膛时,那句自白碎在风里。
一、从田埂到战壕:农家子弟的戎马半生
1891年,黄安乡下的稻浪中诞生一个男孩。
私塾灯油熏黑了他的指尖。
兵书战策却点燃了他的眼。
湖北陆军小学—武昌陆军学校—保定军官学校——这条窄梯,他攀得比谁都快。
1917年毕业。
参谋部的地图前,他画出第一道进军箭头。
北伐烽烟里,他带暂编第二旅冲过弹雨。
子弹撕碎衣袖,勋章挂满前胸。
桂系李宗仁拍他肩膀:“跟我干!”
新编十七师少将师长的委任状,墨迹未干。
二、抗日烽火中的孤勇者
1937年。
卢沟桥的炮声震碎“赋闲”的平静。
石毓灵攥紧委任状:湖北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。
回乡第一眼——焦土。
断墙下蜷缩的孩童。
日军刺刀上的血珠。
他扯下军帽:“跟鬼子拼了!”
大别山的密林成了坟场,也是战场。
夜袭岗哨。
炸毁补给线。
随枣会战中带残部钻出死亡包围圈。
士兵记得他的话:“当孬种?不如死!”
三、“抗敌会”的钢丝绳
1940年。
李宗仁一纸调令:第一游击纵队司令。
国共合作的蜜月期,他与共产党人陶铸共掌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。
他管枪。
陶铸管人心。
起初,山涧回荡两党士兵合唱的《松花江上》。
但蒋介石的密令如冰锥刺来:“遏制共党发展!”
他攥紧电报,指节发白。
最终,刺刀指向曾经的战友——
陶铸被架空为“顾问”。
抗敌会的裂痕,深可见骨。
四、解甲归田与时代洪流
1945年。
抗战胜利的锣鼓震天响。
石毓灵却递上辞呈:“不打自己人。”
他回到黄安,劝旧部:“投诚才有活路!”
几支队伍倒戈。
他以为赎了罪。
但1949年的黄安,翻旧账的飓风席卷而来。
“驱逐共产党员!”“反动军阀!”
辩解淹没在口号里。
1951年春,公审大会的标语鲜红刺眼。
“历史反革命”——五个字钉死了他。
五、血色黄安的回响
刑场外,人群沉默。
有人想起1927年同在此地就义的秦绍勤:钉子钉穿手足,机枪扫射躯干。
有人想起潘忠汝,21岁的黄麻起义总指挥,城门血战至死。
历史在此重叠。
却给出迥异的判决。
石毓灵不懂。
他只见抗日烽火中的自己,却未见“剿共”令下的刀光。
他救亡图存是真。
他驱逐同志亦真。
个体在时代裂谷中,终究难逃撕裂。
今日红安县烈士陵园。
14万英灵石碑如林。
石毓灵的名字不在其中。
但风过松涛时,仿佛仍有叩问——
功过能否相抵?历史如何丈量人心?
答案飘在倒水河上,随水东流。
习近平曾言:“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,任何时候都不能忘。”
而记住,从直面每一段复杂真相开始。
(注:文中历史事件及人物经历,综合自鄂豫皖地区史料与地方志)
博牛配资-手机配资炒股网-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-股票配资论坛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